本文應蜜袋鼯資訊網-詢問版之管理員要求翻譯,
完整文章請至蜜袋鼯資訊網-詢問版查看,
本部落格只作備份而不作公開,敬請見諒 : )
原文出處:
By 美國蜜袋鼯獸醫協會(Association of Sugar Glider Veterinarians )
連結 Link: www.ASGV.org
原作者 Author :Dr. David Brust
(President of the Association of Sugar Glider Veterinarians; “Sugar Gliders: A Complete Veterinary Care Guide”作者)
翻譯 Translated by:雅貓@雅貓愛上鼯( http://sgmeow.pixnet.net/blog )
Credits refers to : Dr. David Brust & Association of Sugar Glider Veterinarians.
Please let me know if the original author is not willing to share the article(s) in Chinese.
如需轉載,請留言告知並注明出處 : )
*雅貓的翻譯並不完善,畢竟雅並不是翻譯系亦無相關工作經驗,
只是真心希望各位正在/將要飼養小蜜的朋友們能多些資料可以參考。
始終中文的小蜜相關資料並不是太多,而既然有能力,多少翻譯幫忙一下:)
如有錯失或錯字,文意不通順者請見諒(歡迎留言指正> <" ),
始終雅也在外國生活留學了一段日子,中文也退步不少,沒有很流暢... 汗。
蜜袋鼯對於飼養籠大小之影響及建議
未成熟的蜜袋鼯天生就害怕摔落,在無法肯定能牢牢抓住週邊物品的情況下牠們會明顯地變得不活躍。本測試之目的是比較普遍籠子的大小以及物料;同時並調查此兩項與小蜜壓力及活躍度之間的關係。
本研究提出小蜜最好的狀態是在
1. 由一個較細小的﹑特別為小蜜生理上能力而設計的「起步者」籠子──然後
2. 當小蜜與日成長及成熟時,同時循序漸進地(日益增加地)搬移到更大的籠子裡。同時,證據顯示以鳥籠飼養的小蜜適應並不良好,但是,若籠子裡有大量橫向的條狀物,小蜜的活躍度便會明顯地上升。
在美國,作為寵物的蜜袋鼯人氣正快速地上升中。然而,其中一個最常見﹑在幼體(出袋後5個月內)引致嚴重健康問題的病因是壓力。典型的表現(病例?)包括:自殘﹑腹瀉﹑細菌性或原生動物性腸炎﹑拔下皮毛自殘﹑禿頭症﹑進食失調(食糞症,暴食症,劇渴,同類相食。)夜間活動量明顯下降亦是壓力的特癥。
減壓及增加活動量對於小蜜健康及活潑來源也是十分重要的。最常見引致壓力的因素是小蜜與飼主互動次數及時間建立的關係。在出袋後7-12星期建立關係是最有效率的。在這段期間,每天花1~4小時以上抱起並安撫幼體是必須的(不論直接或間接以置於口袋中)。
當小蜜熟睡時抱起牠們是佳的建議。然而,對於新飼主們來說這項建議是不實際的,這是因為大部份幼體在被觸碰到,不管是多輕柔的觸摸,牠們都會立刻醒來。蜜袋鼯的動作極端的快速及靈活,一旦牠們醒來,新飼主都無法輕易地把他們抓住。接踵而至的追逐會令寵物與主人雙方都感受到巨大壓力。
主要的方法去避免發生這種情況有三:
1. 利用適當的捕捉技巧;
2. 讓小蜜住在無法容易躲避主人觸碰之籠子內;
3. 在建立關係期間,避免在籠子同時放置多種玩具﹑樹枝或其他障礙物。
蜜袋鼯經常會被養育在不同種類,大小不一的"鳥籠"之內。籠子內常見直﹑橫向或混合之條狀物件。條狀物常見的物料材質 / 製作過程包括:油漆﹑環氧化物﹑粉狀包膜及鍍鋅。
研究:材料與方法
本研究其中使用了2個獨立的十天測試。各測試中,實驗動物都被放置於一個相同聲音﹑視覺及聽覺相近似之環境內。籠子內有滴水瓶(注:走珠式水瓶)﹑2個飼料盤﹑一個用以做巢的布料 / 保溫石。室溫保持在70-75F(21-24C) 並有補充的熱能與天然的光線週期。
測試1
測試1目的在於測試蜜袋鼯會否自然地偏向爬行橫向或直向之線網。
在本測試中,十隻蜜袋鼯(年齡介乎出袋8~12星期)被獨立放置在PVC(塑膠)線網包裹的籠子內,大小約為18吋x18吋x24吋(4 6cmx4 6cmx61cm)長乘寬乘以高。長方形的間網間距為1/2吋乘1吋(1.25cmX2.5cm)格子。每晚約11時,每隻小蜜的活動都被錄影機紀錄下來一分鐘。影片會被慢動作播放以研究每隻個體之垂直式爬行習慣及
1. 橫向抓取或爬行的次數;
2. 在此期間,總共的抓取次數。
每段影片都被觀看兩次以確定其準確性。
在此十天內,本測試#1的100分鐘內的觀察總共錄得8584次抓取動作。
測試2
測試2之目的為測試籠子大小與小蜜活動量間是否有相對關係。
在本測試中,30隻年輕小蜜(出袋8~12星期)被隨機地分成三組,每組各十隻的測試組。
第1組幼體被獨立放置在72*72*72吋(2m*2m*2m)﹑有垂直式﹑間距約0.5吋(1.25cm)線網的籠子內。
第2組幼體被獨立放置在33*22*26吋(85*56*66cm),此尺寸常見於市面寵物店及網路商店,且是常見用以飼養小蜜的籠子。此類鳥籠間距約0.5吋(1.25cm)﹑線網是以粉狀包裹並且是垂直式的。
第3組幼體被獨立地各自放置在PVC(塑膠)線包裹的「起步者」小籠子內,大小約為18*18*24吋(46*46*61cm) 籠子線網之間距約為0.5吋X1吋(1.25X2.5cm)方格。
每晚約在12點,每一隻幼體都會被細緻地觀察十分鐘。每一段無活動的時間都用Seiko SO58電子碼表記錄並合計起來。每項觀察所累計的結果都被調整至最接近的整數(秒)。
十日內,本測試總共得到300個獨立的樣本,共計超過50小時的觀察。
結論
第一個測試顯示出幼體(出袋8~12星期)天生地喜好橫向線網,佔了82%的時間。(第一組幼體被獨立放置在18吋x18吋x24(46cmx46cmx61cm)﹑有垂直式﹑間距約0.5吋X1吋(1.25cmX2.5cm格子)線網的籠子內。)處於各個年齡的蜜袋鼯都較能適應網狀物料的籠子。橫向線網使小蜜移動較簡單,因此牠們會更活躍,並能使牠們更健康。
第二個測試顯示幼體(出袋8~12星期)的活動量會因籠子過大而下降。當幼體被放置在較小的籠子內,牠們的活動率是89%,然而在最大的籠子內,活動率卻只有28.6%
使用網狀物料的籠子以及循序漸進式更換大籠子都能提升本實驗中蜜袋鼯的健康及減少牠們的壓力。
以此證明幼體(出袋8~12星期)的活動量會因籠子過大而下降。
出袋8~12星期以18*18*24吋(46*46*61cm)籠子最適合
出袋12星期以上33*22*26吋(85*56*66cm)籠子較適合 若籠子裡有大量橫向的條狀物,小蜜的活躍度便會明顯地上升。
而循序成長更換更大的籠子有助活動力及健康的成長以及疏解其壓力
文摘自: 美國蜜袋鼯獸醫協會
Association of Sugar Glider Veterinarians